玉柴工程研究院的成立,顿时使笔者想起了一年半以前内燃机行业的另一件大事:上柴动力工程研究院的成立。虽然设立时间一前一后,但两者颇有些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由独立发动机厂家在各自已有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发起成立的。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彰显出独立发动机企业更强的忧患意识和“技术为本”的研发理念,以及玉柴和上柴先人一步的探索精神。
第二,都设立了外部专家委员会,并且技术队伍庞大。上柴动力工程研究院成立时就拥有技术员工330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3人,高级工程师33人;玉柴工程研究院也同样不输于人,共有360名科研人员,其中博士18人,硕士56人,高级工程师28人。而且欧阳明高等不少国内知名学者均同时兼任两大研发机构的外部专家。以企业为主体,借助“外脑”,产、学、研相结合,是这两者不约而同的选择。
第三,“筑巢引凤”的目的很明显。由技术中心升级至研究院,实际上是研发在整个集团或公司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公司也可以借此增加投入,“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才前来“助阵”。
然而,既然发起主体不同,玉柴工程研究院也就必然带有其独特的“烙印”与痕迹。玉柴工程研究院由于是由国内最大的内燃机企业
玉柴集团成立,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因而也更深了一层;尤其是正值国Ⅲ排放标准在全国实施之际,玉柴工程研究院的成立就显得更加牵动业内的“心弦”。
再者,玉柴工程研究院在运作方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这当然跟其成立时间更晚一些有一定关系),比如股份制的提出、股权的激励等。此外,除了完成传统的机械开发平台和电控平台提升等“使命”之外,玉柴工程研究院还担负着轿车发动机开发等新“任务”,因此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泛。
成立相对独立的工程研究院,是玉柴继上柴之后对独立发动机企业研发模式的又一次尝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玉柴工程研究院的成立已经超越了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意义,而可以看作是进一步迈出了对独立发动机企业甚至整个内燃机行业技术研发模式的可贵探索,因此必将在行业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商用汽车新闻》谢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