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题报道
玉柴车用柴油机装配线
“面对国际的激烈竞争,玉柴深刻认识到,必须率先突破人才、技能瓶颈,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提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玉柴人力资源部副经理熊明友十分坦率,“玉柴坚持‘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和‘为每一个岗位的发展提供机会,为每一个阶层的攀登创造条件’。从2003年起,玉柴就利用作为广西高技能人才培育试点基地的良机,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各项职业培训。”
积极构建学习成长机制
“玉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特色,就是机制好。”熊明友告诉记者,玉柴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培训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员工学习成长机制,形成了公司统一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员工自我管理的局面。
玉柴建立了三级培训网络和各层次的职教工作小组,开展了老带新、多岗技能等多途径培训方式。如今,学习型组织和职业生涯设计这些先进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对玉柴的一线工人而言早已不陌生。据了解,玉柴甚至在集体合同中明确规定员工的最低培训课时,有力地保障员工都能参加所需的培训。
在激励机制方面,玉柴从技能工资、劳动合同、岗位升降等六个方面对员工技能提升情况进行考核激励,并将学习、技能升级情况纳入员工及其所在单位的绩效考核,与工资收入挂钩。
人才培养少不了投入。玉柴每年足额投入培训经费,建立集团培训中心,并配置与国内著名大学、培训机构相连接的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网络,拥有专业培训设备、训练场地等设备设施,并且在集团各子公司建立相对独立的培训场所,确保所需的培训资源。
广泛深入调查需求
玉柴的市场观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也得到了很好体现。熊明友告诉记者,玉柴在制定年度计划、实施各项培训前,都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各项目阶段性用工、员工和部门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2003年,在调查预测二铸、重机项目培训需求后,玉柴提前开展设备、工艺等培训,储备人员,渐次补充到位,使两大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熊明友说。
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
熊明友表示,玉柴在解决职业培训问题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创造了四种与各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的模式。
一是把学校教育放到企业中、岗位上。2003年以来,玉柴每年联合高职院校、技校,以协议方式组织大中专毕业生提前到岗实习培训。2004年~2005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665名学生提前到岗实习,有433名进入玉柴工作,留用率达65%,其中部分学校学生的留用率超过90%。
二是把企业培训放到学校中去。玉柴与学校以送培员工、选择目标学生进行企业所需的专业培训两种方式联合开展培训。2005年,玉柴委托玉林技校开展了内燃机装试工150人、维修电工30余人的职业资格培训。
三是以课题方式拉动师资互培、教学资源互助、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例如玉柴通过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解决了玉柴工程公司的焊接技术问题。
四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优势资源,多角度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改进职业培训模式。去年10月,玉柴组织技师、高级技师参观学习上海两家大型公司,与广西区机械行业技师进行了经验交流。目前,这种交流已纳入管理制度。
灵活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了玉柴的人才结构。目前,在玉柴,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技师以上人员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20.7%,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成为创造“玉柴现象”的坚定基础。
(满凯艳)
《中国汽车报》
2006年7月10日 2974 期 A5版